当前位置:首页>科技 >内容

噻嗪类利尿药简介 噻嗪类降压药

2023-04-05 06:31:06科技漂亮的斑马

有关噻嗪类利尿药简介和噻嗪类降压药的知识相信很多人都不甚了解,今天六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内容导

有关噻嗪类利尿药简介和噻嗪类降压药的知识相信很多人都不甚了解,今天六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内容导航:

一、噻嗪类利尿药简介

一、噻嗪类利尿药简介

目录1拼音2简介3功能4功效与用量5禁忌1拼音s i q n l i l ni o o

噻嗪类药物作为中等强度的口服利尿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基本结构为7磺酰胺基1,2,4苯并噻二嗪1,1二氧化物。氯噻嗪是最先合成并得到深入研究的药物之一。其他衍生物基本性质相似,但用量不同,但可以达到同样的强度。主要区别在于作用持续时间不同。双氢氯噻嗪是最常用的。

主要作用部位是髓袢升支皮质和远曲小管前段。噻嗪类药物抑制髓袢上升段对Cl和Na的重吸收,导致管腔渗透压升高,水的重吸收减少。结果,尿量和尿中Na和Cl的排泄增加。由于转运到远曲小管的Na增加,可促进Na-K交换,导致尿K排泄增加。长期应用可引起低钾血症。

此外,噻嗪类药物对碳酸酐酶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导致H-Na交换减少,尿中HCO3 _ 3排泄增加。噻嗪类药物还可以减少尿酸和钙的排泄。

噻嗪类有降血压作用。最初的降压作用是由于Na和Cl的排出,降低了细胞外液和血管的含量。长期用药可降低外周阻力,产生持续降压作用,可能与直接扩血管有关,部分原因是离子浓度改变,分布在血管壁的离子减少,使血管平滑肌对高压的反应性降低。

另一种可能是噻嗪类利尿剂可抑制磷酸二酯酶,增加细胞内cAMP,改变膜通透性或离子流出,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噻嗪类还具有抗利尿作用,对中枢抗利尿激素(ADH)缺乏或肾脏对循环ADH不敏感引起的尿崩症有效。

原因是这类药物减少了远端收集管中游离水的产生;此外,由于利尿,血容量减少,近端肾小管对肾小球滤液的重吸收增加。结果,到达远端肾单位和收集管的液体减少,从而减少了自由水的损失。也有人认为这类利尿剂引起低钾血症,诱发ADH分泌增加。

4功效与剂量噻嗪类口服易吸收,约1小时后出现明显利尿作用,4 ~ 6小时达高峰,其余除氯噻嗪外均在15小时以上。目前常用的双氯噻嗪,口服后1小时出现利尿,3-6小时达高峰,持续12-18小时。降压作用在3-4天内起效,停药后药效持续不到一周。药物主要通过球滤过和近曲小管分泌在尿液中排出(约95%)。其半衰期平均为9小时(2 ~ 15小时)。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半衰期可以延长。苄基氟噻嗪、三氯噻嗪、环戊氯噻嗪等。脂溶性高,作用强,在肾小管内易重吸收,因此保持长期有效;氯噻嗪因其水溶性高、胃肠道吸收差、排泄快、剂量大,已被其他衍生物取代。

临床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心源性水肿较好,是轻中度心源性水肿的首选利尿剂。如果与洋地黄合用,要注意补钾,避免洋地黄中毒。噻嗪类药物已被广泛用作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此外,还可用于治疗尿崩症和伴有尿路结石的特发性高钙尿症。

利尿剂用量:除低剂量的环戊氯噻嗪、三氯噻嗪外,一般为25 ~ 50mg口服一次,每日2 ~ 3次。降压剂量:每次25mg,每日1 ~ 3次。临床上也使用苯氟噻嗪,利尿剂用量为每次5 ~ 15mg,每日1次,维持量为每日2.5~5.0mg。降压剂量为每次5mg,每日2 ~ 3次。5禁忌

以上就是关于噻嗪类利尿药简介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噻嗪类降压药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

Top